育儿-AIJIESI.XINPUDA.COM域名出售

不催不吼不刷题,这位爸爸找到了一条「培养孩子超强学习力」的捷径!

2023-05-25 00:00:00

前几天,在我们的《如何提升孩子学习力》五天入门营的直播答疑中,主讲人赵周老师回答了训练营的家长学员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。

需要孩子做什么,孩子就想要奖励。先谈有什么奖励……

学习不主动,觉得学习太辛苦,怎么样让他更有进取意识呢?

字题算术题不会做就发脾气,怪题不好,拍打桌子,作业不检查,怎么办?

赵周老师说,这些问题其实反映了某些共性,就是很多父母在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,他们的内心是希望得到某个工具,某个具体好学的方法,让他能立刻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。

但有没有这样灵验的工具呢?没有。

而且,过于在意“工具”,忽视了孩子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,背后有相应的原理和方法论。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?

一个很大的可能是,刻舟求剑。

什么意思?也就是说,哪怕这个方法在当下确实解决了问题,但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,他还是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,而你这时候就没有办法举一反三。

那怎么办呢?

解决这些问题的终极方案一定是:不仅要“知其然”,还要知其“所以然”;不再仅仅追求某个“立即见效”的工具,而是要建立起有关学习系统性的认知。

我们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。就拿“写作业”来说吧。

有位妈妈提问说:

“儿子做作业很磨蹭,不管自己怎么威逼利诱,用上怎样的招数,都起不了什么作用。当然他有时写作业也能很快,但是慢起来的时候分分钟能让你爆血管。现在我已经身心疲惫,心力交瘁,希望老师指点一下迷津。”

下面,我就以赵周老师的口吻,来为你转述他的回答。

- 赵周 -

拆书帮创始人,其创立的拆书帮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,深度影响10万人阅读与学习方式。

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,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小米、招商银行等知名企业特邀培训专家,开创的RlA学习法广受好评。

畅销书《这样读书就够了》《拆出你的沟通力》《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》作者。其中《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》被蒋佩蓉、李松蔚、陈海贤、崔璀等各大心理,教育大咖推荐。

孩子学习力教练课程创始人,独创“包子能力模型”,从全新视角剖析孩子学习问题,解决陪作业、语数外等等让家长头疼的问题。

赵周老师说:

通常来说,越是抱怨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家长,越是喜欢用各种招儿,威逼利诱孩子写作业。

但是呢,越威逼利诱孩子写作业,越不奏效。

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那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循环里,哪个是因,哪个是果?

一般家长都会认为,肯定孩子磨蹭是因,威逼利诱是果。

孩子磨蹭在先,让家长受不了了,然后,家长才对他威逼利诱,使出各种招儿。

但是认知科学相关的研究发现,这二者很可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,也就是互为因果。

孩子写作业磨蹭,导致你对他威逼利诱;但你的威逼利诱,又导致了他进一步的磨蹭。

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?就是他越磨蹭,他越不着急,然后他越不着急,你就越着急,你越着急,他就越发现,反正妈妈会着急,所以我就尽可以继续磨蹭。

怎么样?这样的场景你肯定不陌生吧,那么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

01

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,家长一定要拥有这样一个“认知”:作业是孩子的事情,不是你的。

问题在于,你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吗?

据我观察,大部分家长都是口头说着“作业是你自己的事”,然后在行动上,还是威逼利诱着让孩子写作业。

这就会让孩子觉得,作业一定是你的事情,不然,为什么你比我还着急?

所以,我们一定要把“陪作业”这件事儿,回归到“陪”上。

怎么做呢?就是陪孩子一起学习。

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你跟他说,你的作业是你的事儿,我也有我的工作,有我要看的书,哪怕拿本小说坐在旁边看都好。

我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。

有一天,我家孩子一回家,就很高兴地跟我说:“爸爸,告诉你个好消息。”

我说:“怎么了?”

他说:“今天我作业在学校没有做完。”

他们学校有作业课,一般作业在作业课上就能做完,但他今天没做完。

我说:“太好了!”

这个对话是怎么来的呢?几天前一次吃饭时,我向孩子抱怨说:“你们怎么就那么点作业,我明明每天晚上都有那么多事儿要做,我要写书,我还要准备后面的课程,但是你们都没人陪我。”

孩子当时没说话,但是这句话他显然记在心里了,所以几天之后,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对话。

也就是说,既然是“陪”作业,那就应该是相互的,你忙你的,他忙他的,而不是我们在旁边站着当监工,当督导。这是我们的第一层“认知”。

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,你是不是真的拥有了这一层“认知”。

我想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

你在“陪”孩子做作业的时候,他遇到一个难题不会,过来问你说,妈妈这个题是什么意思。你会怎么回答?

如果你想要贯彻“陪”作业的理念,你的回答应该是:

我手里这本书,还有两页看完这一章,两分钟之后,我再来看你,可以吗?

你要用行动告诉孩子,作业是你自己的事儿,我虽然在“陪”你,但我也有我要做的事,你不要随意打扰我,我也不会随意打扰你。

这样,用你的行动来一次一次地告诉孩子,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。

02

我们再来说第二层“认知”。

有些妈妈会说:

“我也想贯彻“陪”孩子写作业的理念,不干涉他,可是我没有办法。如果我不催他作业的话,他可能会拖拉磨蹭到晚上十点半十一点才写完作业,然后才能睡觉。”

你知道吗,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里明确规定了,父母有责任维护孩子的休息权,尤其是睡觉权。

所以,让孩子晚上十点多十一点才睡觉,可是“违法”的哦!

你可能会说,“我也想保证孩子的睡眠,才不得不催孩子写作业,我也没有办法”。

其实这句话里有一个逻辑漏洞。

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,你没有办法,这就意味着作业是谁的事情?不还是你的事吗?

孩子作业没有完成,应该是老师没有办法,应该是孩子自己没有办法,跟你有什么关系呢?

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,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和大脑的发育。

所以你要跟孩子说的是,宝贝,你最好能够在九点半之前完成作业,如果到了九点半还没有完成,我们也必须停下来,因为你十点钟要睡觉。

如果孩子问,我九点半完不成怎么办?

你可以鼓励他,宝贝,你应该能完成。

如果孩子继续问:可我就担心完不成,怎么办?

你可以这样回答:宝贝,你这么聪明,你一定有办法跟老师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没有完成。

然后到了九点半,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完成,让他停下来,上床睡觉去。

他可能会害怕第二天被老师批评,可能担心得睡不着,睡不着就睡不着,没关系。

发现了吗,你不仅要知道“作业是孩子的事情,不是你的”,你还要在行动中时时刻刻展现出这一点,而指挥行动的,就是你心中的“认知”。

03

在拥有了这项基本的认知之后,你才能更好地去使用一个帮助孩子高效写作业的工具,这个工具叫做“番茄作业法”

它一共分为五个步骤:

➤ 第一步,设定番茄钟。

这里的“番茄”可不是用来吃的,而是指的一种常见的番茄形状的厨房计时器。

我们把一个番茄钟设定为15分钟,让孩子专注地做作业15分钟后,休息3到5分钟。

➤ 第二步叫“分番茄”。

是指每天开始做作业前,先把当天的作业拆成很多小份,保证每一小份任务都能在一个番茄时间之内完成。

接着把拆分好的作业写在一页纸上,作为当天的“番茄计划表”。

做完计划之后,接下来就是执行了,也就是我们的第三步:种番茄。

在每一个番茄时间内,都要保持专注,不要做其他事情。

只要中断了,不管是什么原因,这个番茄都是不完整的,下一步就不能通过验收。

➤ 种好番茄之后就要收获了,所以第四步是收番茄。

孩子每完成一个番茄时间,就在“番茄计划表”上打个钩,也就是“收”了一个番茄。

这样记录能够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学习进度,给孩子带来成就感。

➤ 当孩子攒到一定数额的番茄之后,就可以实施第五步——卖番茄了。

也就是,孩子可以用自己攒的番茄来兑换他想要的东西,激励他继续使用“番茄工作法”认真完成任务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。

工具已经到你手里了,但是如果你手里只有这个工具,没有搭配上认知的进一步升级,你会发现在执行的时候,还是会遇到无穷无尽的疑惑。

比如说,“番茄作业法”里面说,每一个番茄时间是15分钟,那么16分钟行不行?

如果孩子说,他现在只能做到5分钟,行不行?

孩子说他在学校做作业,也要用番茄法,行不行?等等等等。

你会发现,世界上不存在一个预设好所有细节的工具,你把它扔给孩子,孩子就能很顺利去执行了,他身上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。

所以在这里,我还希望家长们拥有这样一个认知,那就是:

得到好用的“工具”固然重要,但是掌握工具背后的原理,站得高一点,系统地看待“学习”这件事情,同样重要,甚至可能更加重要。

当然,也可能会有一些机构会告诉你,不必那么麻烦,你所头疼的那些孩子的学习问题,无论是定了目标不执行,还是他写作业磨蹭,都能找到一些技巧,一些招数,让孩子在一两个星期之内,就能出现立竿见影,天翻地覆的转变。

确实,这些“招儿”是有很多的,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“招儿”,都和培养孩子的“自主学习力”背道而驰。

换句话说,永远得有一根小鞭子,永远得你在后面威逼着、利诱着,哪怕孩子确实有了立竿见影的转变,但是也许一周之后,他就会重蹈覆辙。

我解答过许多父母的问题,我发现几乎每一个问题背后,都是父母的认知问题;

而我接触的父母越多,越会发现,许多孩子讨厌学习不是没有原因的,这个原因往往在家长身上,是家长用各种手段,亲手浇灭了孩子的学习动力。而家长却往往认为,孩子不爱学习,都是因为孩子自己。

所以,唯有家长的认知升级了,它才会改变你跟孩子相处的态度,会改变你的日常的一些本能反应,这样,才可能让孩子真正拥有自主学习力。

好了,我的转述就到这里,我们来总结一下:

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,在孩子学习这件事儿上,父母的“认知”,是孩子的“天花板”。孩子成绩提升的背后,一定站着一位“认知升级”的家长。

发布于:北京